目前,楼市正处于走弱的行情之下,然而,即便如此,交易也并未完全停滞。 目前,仍然有部分购房者逆势而为,放弃观望毅然入市。那么,当下究竟是哪些人在买房,支撑着楼市不大的成交量?业内人士分析,经历过市场波折且具备一定资金实力的改善型购房者;迫在眉睫不得不买房的准夫妇;以及一些需要养老的老人,是目前楼市交易的中坚力量。 那么,在如此淡市下,购房者该如何购房呢?
购房类型一:富足型◆购房关键词:置换、房源质量
[故事]
先生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自己经营着一家与电缆相关行业的公司,公司经营稳定,每年盈利丰厚;家庭和睦,正在读小学三年纪的独子聪明伶俐,妻子也十分贤惠。
先生自小在郊区长大,在他的印象中,独门独栋的大房子是生活的必需,再好的公寓房也始终有些压抑。于是,在积累了一定财富之后,原本居住在肇嘉浜路衡园公寓的先生决定次购买别墅,在自住的同时,也兼带投资。
这样的念头一起,先生行动起来。在多处看房几番比较之后,先生终于在8月底购买了位于虹梅南路景联路上的万科燕南园的一套别墅。万科燕南园属于梅陇别墅板块,周边有虹山半岛月光流域好世麒麟园银都名墅等中别墅楼盘,别墅居住氛围浓郁,板块优势明显。目前联排别墅均价在每平方米1.8万-2万元左右。
站在新家中的那一刻,先生终于觉得生活 "十全十美"了。从公寓升级至联排别墅,先生完成了人生次购买别墅的置换。而在有朋友提起楼市后市走向的时候,先生则付之一笑:自己在之前的买房过程中,已经经历了楼市两轮的涨跌,相比楼市的变化,还是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来得更加重要些。
[点评]相信自己的眼光和判断
楼市走弱,房价高企,受到影响大的其实是改善型的购房者。此时,能够保持原先购房计划的是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一定魄力的购房者了。
这类富足型购房者的征十分鲜明。中原地产对于旗下代理一手别墅的购房者调查显示,目前购买东方庭院万科燕南园等别墅的购房者,有半数以上都是私营企业业主或者公司管理人员,年龄在40岁上下。他们绝大多数由公寓客户升级而来,且是次购买别墅,购买意愿强烈,以自住为主兼带投资。
为何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购房?一方面这类人群具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和他们的经历有关。他们大多在外打拼多年,见惯了大风大浪,对市场具有一定的判断力。对于楼市,他们都起码经历了两轮以上的起伏,自有一套独到的见解。相信自己对于后市的判断,追求具有品质的生活环境,促使他们在需求来临之时即时入市。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副标题
购房类型二:必需型
◆购房关键词:婚房、经济实惠
[故事]
小陈及其女友是一对"80后"。
目前两人正打算在年底前结婚筑造自己的小家庭。然而在准备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阻力,房子还没有着落。
原来早在2007年初时候,小陈曾经计划买房,当时手上的30万元刚好可以付宝山一套二手房的一半房款,余下的贷款部分,按照两人的收入也可以对付。但是当时买房挑挑拣拣,市场却不等人。房价一路飙升了半年后,原本支付一半房价的30万元能勉强付个付,加之几次加息导致利率上扬,还贷也是个问题。由于两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共在8000元左右,贷款意味着大部分收入都要用于还贷,生活难免会"紧绷绷"。
没有了房子,小陈女友的父母坚决表示,不会把女儿嫁过去。经过女儿的再三劝解,以及双方的协商,小陈父母后才作出了让步,由小陈父母拿出10万元用于买房,并由双方父母每月共同补贴1000元,给小陈夫妇作为还贷补贴。
之后的事情便顺利许多,在考虑了实际可支付的贷款数目后,小陈和女友把购房目标限定在总价100万元以内。在多次看房后,他们看中了位于聚丰园路303号的 "当代高邸楼盘与上海大学等高等学府毗邻,各类生活配套设施完善,适合新婚夫妇。加之即将通车的轨道交通7号线"上海大学站"在楼盘后门,交通较为便利。目前该楼盘90平方米的两房总价在100万元左右,整体而言,较为经济实惠。
[点评]量入为出,合理购房、理财
婚姻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了保证新生活的质量,购房置业便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尽管从目前市场来看,平淡是楼市主要基调,但对于刚性需求强烈的新婚一族来说,婚房的购置是重中之重,不轻易受市场及政策的影响。
业内人士分析,从中国传统观念上来看,结婚要有房子一直都是不变的观点,这也渗透出大量的刚性需求,成为市场的生力军,这一现象从2005年底开始显现后从未消退。而目前新婚夫妇购买物业的经济来源来看,主要以"自己的积蓄+父母的资助"作为付,其次以按揭贷款的形式购房。对这部分经济实力并不雄厚的新婚夫妇来说,应秉承"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分析家庭建立之后的经济实力、确定一个大致的支出"底线"。
此外,购房者还需要注意一个法律问题,即房产证上房屋的所有权归属。由于购房款项由准夫妇以及双方父母"凑份子"而来,因此要事先约定好房屋的产权归属,以免日后产生矛盾。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副标题
购房类型三:养老型◆购房关键词:老公房、医疗、社区
[故事]
居住在杨浦区的田女士父母远在外地,考虑到父母已经接近70岁高龄,田女士于今年年初将父母接到了身边便于照顾。 这原本是件好事情,可是麻烦却接踵而来:老人每天早上6点多准时起床,全家的生活习惯被打乱;老人的口味偏重,可是女儿却是坚决要求饭菜清淡。生活习惯的不同,给老人和田女士一家都造成了一些麻烦。
糟糕的是,尽管全家都尽量迁老人的居住习惯,可是老人还是郁郁寡欢,每天闷在家里。 4个月后,田女士决定在目前的居住地附近为父母购买一套养老房。这样既能保证彼此的生活不会受到影响,也可以及时照顾到老人。 "一碗汤"的离是田女士购房的标准之一。
现在,田女士父母已经搬到了位于杨浦中原板块的一套一室老公房中。卖家原本是用于自住,房屋室内非常整洁,田女士简单整理了一下房子可以入住。
从整体来看,小区非常适合养老,周围医疗资源丰富,长海医院、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以及市东医院都在中原板块内。此外,因为老式小区内老人的居住比例较高,能够和同龄人在一起,老人心情也开朗了起来。
[点评]顾及老人的生活习惯
子女孝顺,本是老人的福分。但是,上海的住房空间有限,几代同堂毕竟不太现实。于是很多老人自己或者由子女出资购买了"养老房"。
既然房子是用来养老,那么要的,是要顾及到老人的生活习惯。老人需要运动,小区内好有一些公共的运动设施;生病了好能方便医,是否靠近医院是购房时候必须考虑的;此外,靠近菜场、卖场的房源也比较受到老人的喜爱。而年轻人较为关注的轨道交通等因素则不在老人购房的考虑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