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甘勇
昨日,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议发布了《2011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评价报告》。解析这份由省经信委和省统计局出具的权威报告,我省县域经济稳中快进、稳神竞进、激情奋进,点鲜明;全省各县市区赶超进位、跨越发展,势头强劲。
考核排名摒弃“唯GDP论”
去年,纳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考核范围的县市区共80个。
考核指标体系摒弃了“唯GDP论英雄”,体现了科学发展的主题。考核总分值100分,其中经济总量指标4项,占21%的权重。
经济结构和发展速度,与经济总量指标并重。5项结构指标和7项速度指标,所占权重均达到21%。此外,人均指标3项占14%,社会与环境指标6项占13%,后劲指标3项占10%。
县域经济破万亿大关
去年,全省80个县(市、区)完成生产总值11125.7亿元,占全省的56.7%;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4.25亿元,占全省的35.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299.1亿元,占全省的5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7819.3亿元,占全省的60.5%。
生产总值过100亿元的县(市、区)50个,比上年增加10个;过200亿元的19个,比上年增加9个;过300亿元的从零增加到9个。高的是江夏区,达到389.9亿元。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过5亿元的县(市、区)42个,比上年增加21个;过10亿元的13个,比上年增加8个;过20亿元的由1个增加到2个。高的是江夏区,突破30亿元,达到38.25亿元。
20强创造近半生产总值
按照考核评价结果,全省80个县(市、区)分为三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居前20名的县(市、区),简称为Ⅰ类县市区;二是21名至60名,简称为Ⅱ类县市区;三是61名至80名,简称为Ⅲ类县市区。
Ⅰ类20个县(市、区)大多聚集在武汉、宜昌、襄阳、黄石、荆门、随州等市周边,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经济较为发达,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23.3%,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31.7%,创造了全省县域48.4%的生产总值、50.4%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Ⅱ类40个县(市、区)分布在全省12个市州和直管市。国土面积和常住人口约占全省县域的一半,2011年创造了全省县域41.6%的生产总值和40.7%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
Ⅲ类20个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鄂西、鄂西北山区,国土面积占全省县域的28%,常住人口占全省县域的17.8%,创造的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约占全省县域的十分之一。
县域迈上300亿级台阶
Ⅰ类20个县(市、区)去年实现生产总值5584.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568.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4.06亿元。上述指标的县均规模分别为279.2亿元、128.42亿元和13.2亿元,分别是全省县域平均规模的2倍、2.23倍和2.02倍。
其中,江夏区、仙桃市、潜江市、大冶市、襄州区、黄陂区、新洲区、鄂城区、枣阳市等9个区市生产总值过300亿元。表明县域迈上300亿级台阶。
一类县域工业化率过半
分析结构可以发现,Ⅰ类县(市、区)去年三次产业比例为14.4∶54.6∶31.0;二、三产业比重达到85.6%,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处于地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工业化率达到50.1%,高出全省县域6.1个百分点。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2.7%,高出全省县域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
然而,Ⅱ、Ⅲ类县(市、区)工业化进程仍需加快。Ⅱ类县(市、区)二、三产业比重为77.4%,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42%,低于全省县域2个百分点。Ⅲ类县(市、区)产业比重明显偏高,二、三产业占比为67.7%,低于全省县域平均水平12.7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28.3%,低于全省县域15.7个百分点。
2011年度全省县域经济20强
位次 县市区 位次变化情况 生产总值(现价)亿元
1 江夏区 0 389.86
2 黄陂区 2 315.20
3 宜都市 -1 273.82
4 大冶市 -1 331.84
5 仙桃市 1 378.45
6 夷陵区 -1 264.19
7 蔡甸区 0 214.83
8 当阳市 4 240.63
9 新洲区 1 312.93
10 潜江市 -2 378.21
11 东宝区 0 180.20
12 枝江市 -3 232.72
13 襄州区 0 318.25
14 曾都区 4 230.29
15 钟祥市 0 255.54
16 枣阳市 4 301.81
17 鄂城区 2 306.42
18 京山县 -2 206.23
19 赤壁市 5 188.21
20 汉川市 -3 264.56
制表:万璇